您的位置:聚焦网>新闻>国内>正文

“煤博士”的创新日记

2017/10/17 19:32:01 来源:

——潞安集团高河能源省级“博士硕士工作站”站长詹平的创新印象

潞安集团新闻中心 李一桥

题记:创新,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很多人追求卓越、敢于突破,通过推进项目创新、实施创新工程等,取得了耀眼的创新业绩,有力地推动了技术的进步或管理的优化。创新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记者通过对山西省第一个煤炭企业“博士硕士工作站”站长——詹平的深入采访,尝试破解隐藏在创新背后的密码。

当记者见到詹平时,他正独自看一本笔记,嘴里不断念叨着什么。走上前去,才听到“参数优化”、“支护设计”等字眼,最近,他正谋划着优化巷道支护的系统创新,这在煤矿的支护专业中,是一件不小的事。

詹平是潞安集团引进的第一位全日制采矿工程博士,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经过几年“接地气”的锻炼,他已经成长为综采一线的队长。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近年来,他不仅自己开展了诸多创新,改善了矿井安全生产的微生态,还依托“博士硕士工作站”,集成放大人才优势,联合打造出一支肯思索、能创新、有实效的队伍,使越来越多的人成长起来,使越来越多的创新项目得以创造、落实、推广。

比较思维下的坚定抉择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是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支撑性理论基础之一;而将某项绝对优势发挥到最优,是个体竞争力的最优表现。按照这样的理论,詹平应该发挥自己理论知识扎实的专长,像大多数同学的选择一样,到研究机构工作,在理论探索中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但詹平没有简单乘势、借势,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坚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毅然选择下矿,从一线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发展。

扛柱子、抡大钎,做这些体力工作明显不是书生的强项,但詹平到基层队组的第一项工作便是主动请缨到现场去锻炼。有人认为他是作秀,博“实干”美名;有人认为是他只是在体验生活,增加阅历,简单干干就走了;更有人认为既然博士自己选择做苦力,那么就多担待,把更多的重体力活压给他,在旁边等看笑话。对这些,詹平都淡然处之,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初心”。

对于大强度体力劳动之后上来井的人来说,美美睡上一觉是最幸福的事,而詹平有着更为重要的事情。只见他上井后匆匆洗过澡回到办公室,翻开笔记本开始认真地写日记:“4点班下井,我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从切眼口进到工作面,扛大板、锚索来回5趟,深刻体会到了体力劳动不仅是体力的消耗,更是意志力的锤炼。工人师傅正常一趟需用约10分钟,平均负重约120公斤。二是在回风巷打设了五根单体柱,一个班下来,其他五个人打了158根,平均每人三分钟打设一根。从今天的经历和观察中,我有三点感悟:一是就物料运输来看,可以设计使用小型绞车等工具实现快速运输;二是就支护情况来看,熟练的支护工还应该持续培养,可以发挥绩效杠杆作用,增强支护工作的积极性;三是从设计上,有优化的空间,从源头上降低物料和人工投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知识底蕴的差异,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映像是有区别的。詹平把工作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使改进工作的目的和实施脉络清晰起来。体力上的磨砺对詹平也有很大的改变,第一个月下来,他消瘦的身体便急降了20斤。

理性思维下的从容应对

在老式房屋设计中,总是通过打设梁、柱、墙等从下到上的方式来支护屋顶。每当跨度增大,或者屋顶压力增大的时候,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增加梁、柱的数量,进行补强支护。煤巷支护的原理与此大同小异,无非是影响顶板来压的因素较多,难以做出准确测算,常按照“木桶短板理论”式的工程类比法进行耗材多、投入大的保守支护。

在一次跟料作业后,詹平在日记本中这样写道:“支护所需的工字钢、大圆木等,需要从地面装车入井,经井下换装站,由无轨胶轮车运至巷道顺槽,再由人工搬运、架设。这样费心费力,它的支护效果怎么样?”

再次下井后,詹平看一路、测一路,看顶板离层仪的数值变化,看顶帮锚杆锚索的变形程度,看顶板的掉渣情况,看圆木信号柱的劈裂,并把对顶、底板和两帮煤体移进量的测量结果联系起来,从这些表象和数据中分析顶板支护效果。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事物的方法遵循。这些变化的现象和跳动的数据,在詹平看来,是顶板变化规律的外在表现。如何揭开这层神秘面纱,擒住顶板变化规律的脉搏,是解决精准支护问题的关键所在。坡度规、测距仪、碳素笔、便携本等测量记录工具成为詹平下井的必备物品,矿灯下规律的信息采集,勾勒出煤层顶板变化的路线图。

“根据一个月的连续观测,东翼1302辅运顺槽0—600米里程范围内,顶板变形在5mm内,属于稳定状态,可少量补强或不补强支护;600—800米里程范围内,顶板变形超出100mm,属于易冒顶状态,必需补强支护;800—1200米里程范围内,顶板变形波动于30—50mm之间,属于变化状态,可实行间歇性补强支护。”当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的文字后,詹平的内心兴奋起来:“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补强,不仅能够保证安全支护的要求,还能节省不少成本。”

报请同意后,高河能源以詹平的该创意为蓝本,开展了一次小范围的差异性补强支护现场试验,经过对三段顶板区域的连续观测记录,每段区域顶板巷道的变形差别均低于5%,说明该方法有效。

一鼓作气。在理性思维的指引下,詹平随后又开展了综放工作面收尾及回撤支护优化、大断面破碎围岩巷道支护优化等项目的创新性研究,解决了很多变化环节的支护难题,提升了管控变化安全的可靠性。

包容思维下的共同成长

热播抗战剧《亮剑》中,男一号李云龙在《论军人的战斗意志、亮剑精神》中说到:“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和气质。”詹平深知,保时捷的动力再好,也没有火车的动力大,一部引擎的马力有限,一个人的创新只会是点的创新;只有影响带动更多的人积极思考,让每个人都成为创新的发动机,才会输出源源动力,构筑起企业创新发展、高效发展的“动车高铁”。

经过充分酝酿,2014年初夏,高河能源“博士硕士工作站”与“技能大师工作站”、“劳模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同时挂牌成立,集结了全公司优质的智慧资源。在历史的选择面前,詹平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博士硕士工作站建设中,该公司18名主体专业研究生成为该站的首批成员,詹平出任站长。

研究方向不同,工作经历迥异,如何让大家既能各展所长,又能精诚协作,使站室成员的智慧转化为对企业发展有益的现实力量,成为詹平面临的管理问题。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借鉴这一思路,已有9年党龄的詹平组织站内党员开展谈心讨论,反复探讨论证站室的工作目标和管理方法,提出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分工合作、协调合力”思路,得到了站室成员的一致认同和支持。站在巨人的肩上,离成功会更进一步。经过适应磨合,该站室逐步推出了地轨式电气列车过弯道技术研究、孤岛工作面沿空留巷巷道控制技术研究等具有现实影响力的创新项目,站室成员也得到了领导同事的认同。短短的两年时间,该站室成员有2个创新项目荣获省部级奖项,有8个项目申请获得国家专利,有23篇技术科研论文发表于专业期刊,该站室成员詹平和杨洋同时荣获中国煤炭教育协会“全国煤炭建功立业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为了最大程度释放站室的创新力,该公司打破“两站两室”条块化运行模式,集成各站室优势,推进交叉交流、资源共享模式。博士硕士工作站作为“两站两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它站室提供创新设计的理论支撑。面对这样的模式,詹平感到自己所学有了更广阔的使用空间,工作的动力更足了。

责任多了,人员多了,但詹平依然坚持写着创新日记。在他的影响下,周围的很多人也开始了创新日记的写作……